关于安徽报关企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肥海关稽查处、审单处联合调研组
前 言
报关企业又称“申报单位”、“报关公司”或“报关行”,与“进出口收发货人”一起统称报关单位。合肥关区报关企业一直伴随着合肥关区进出口业务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家。报关企业与海关业务息息相连,其经营管理方式、报关员申报质量与海关的监管通关效率、服务发展水准及产生的社会效应有着直接关系。
当前,海关对报关企业的管理不仅存在基础数据不准、管理手段欠缺、管理制度滞后等历史性问题,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研究的新形势、新变化。《海关总署关于改革报关员资格管理制度的公告》(海关总署公告〔2013〕54号)的下发,使得报关员上岗执业无须再取得报关员资格等限制放开后,标志着报关员注册登记制度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此外,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使得报关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比较关键的是报关企业在海关注册将不再受到150万注册资金的限制。这些变化都对海关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做好相关改革的平稳推进工作,2013年11-12月,稽查处联合审单处及报关协会对关区所有报关企业展开调研,摸清报关企业底数,宣传最新改革政策,对报关企业及其报关员申报行为、申报质量提出要求并加以规范。
第一部分:合肥关区注册报关企业总体情况
一、报关企业总数及分布情况
截至2013年底,合肥关区共有9个隶属海关,2个派出机构(办事处),2个出口加工区,5个派驻工作组,共计18个报关现场。由于一些报关企业设置分支机构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在合肥海关企管部门备案,因此,包括分支机构在内的关区报关企业没有一个整体的确切的数字,个别现场海关对辖区内究竟有多少家报关企业也不是十分了解。通过此次调研,最终统计确定关区18个报关现场共有注册报关企业39家,以及注册报关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37家,合计76家报关行。
报关企业(包括设立的分支机构)排名前三位的现场是芜湖海关(集中办公报关点芜湖港码头)15家、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简称合肥现场)13家、合肥海关驻新桥机场办事处(简称合肥机场办)8家。报关企业最少的是阜阳海关、淮南、六安、淮北、亳州工作组,均只有1家(详见文后所附《2013年合肥关区报关企业汇总表》)。
二、报关企业海关管理类别情况
与进出口收发货人类似,报关企业分为AA、A、B、C、D类。海关对进出口货物通关监管是按照“就低原则”进行管理,即不论是进出口收发货人还是所委托的报关企业,谁类别低就按照类别低的来监管,如A类进出口收发货人委托C类报关企业办理报关,是比照C类进出口收发货人来监管,其查验率相对比较高。
目前关区39家注册报关企业中(分支机构使用注册报关企业代码)只有2家AA类报关企业,为安徽芜湖中外运有限公司、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均上报总署核准);4家A类报关企业,分别为:安徽国际货物运输公司、安徽顺通报关服务有限公司、安徽翔威报关有限公司、佛山市美的报关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1家C类报关企业,为安徽蚌埠中外运储运有限公司(2014年2月份调整为B类);其余为B类报关企业。
三、报关企业分支机构分布情况
注册报关企业因业务需要在各现场设立分支机构办理报关事项应当向合肥海关企管部门报备。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报关企业均不知此项规定,关区仅1家报关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向合肥海关企管部门报备。不过,商事制度改革后,报关企业设立条件将改革,其分支机构设立条件也将有所变化。
截至2013年底,合肥关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注册报关企业有17家,其中有6家报关企业(合肥现场4家,芜湖海关2家)是在本现场注册但在其他现场驻点分支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报关企业分别是:安徽国际货物运输公司(7个,分别在合肥现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机场办、芜湖海关、芜湖出口加工区内和区外、黄山海关)、安徽外运宝通报关报检有限责任公司(6个,分别在合肥现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机场办、六安工作组、铜陵海关、滁州海关)、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6个,分别在合肥现场、合肥出口加工区、淮南工作组、合肥机场办、芜湖海关、滁州海关)。
四、报关企业设立窗口情况
报关企业从事报关业务,设立报关台是最基本工作需求。报关企业通过报关台可以了解进出口收发货人进出口货物信息,从而为进出口收发货人提供货运代理等相关业务。因此,报关企业未设立报关台的很少(除非其办公场所离海关报关大厅很近,如合肥机场办、芜湖海关)。关区39家报关企业,除合肥机场办、芜湖海关、芜湖出口加工区3个现场外,只有4家注册报关企业未设立报关台,2家分别是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宇环报关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合肥现场),1家是铜陵祥泰报关有限公司(在铜陵现场),1家是阜阳市易通报检报关服务有限公司,其在阜阳、亳州现场均无报关窗口。不过,这些报关企业在海关报关大厅附近设有办公室。
五、注册报关员情况
截至2013年底,39家报关企业在合肥关区注册270名报关员。注册报关员排列前三位的报关企业分别是安徽国际货物运输公司22人,安徽芜湖中外运有限公司21人,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江苏亨通海晨物流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均为15人;注册报关员最少的是安徽顺海报关有限公司、江苏凯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各2人,铜陵祥泰报关有限公司无报关员。黄山易通捷翔国际物流代理有限公司原来只有报关员1人,今年1月初该企业重新注册后报关员为5人。
报关企业注册时要求报关员至少5人,跨关区报关企业分支机构报关员至少3人,在经营中报关员数量由于各种原因会有所减少,不过报关员数量基本上能反映报关企业的实力和业务量,如2013年报关企业报关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江苏亨通海晨物流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23109票,安徽芜湖中外运有限公司10521票,安徽国际货物运输公司10134票,位列第四的是安徽翔威报关有限公司,报关数量8658票,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7926票,列第五位。(详见2013年合肥关区报关企业汇总表,数据来源:HQ系统)
第二部分:报关企业内控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合肥出口加工区投入使用,关区的报关单量呈现大幅度增长。2013年合肥关区报关单171765票,同比增长71.5%(业务统计),其中报关企业代理报关171580票,同比增长74.77%(HQ系统统计),这是前所未有过的增长率。单量的增长预示着报关企业在报关员申报素质、申报规范上也要相应的得到加强。报关差错率是考核报关企业及其报关员向海关申报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反映报关员申报差错被记分情况。报关员的责任意识、报关企业的内部管理都会影响申报质量,一段时期,报关企业向海关申报时出现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形,如风险部门反映的风险集中度比较低,审单部门反映的报关差错率出现波动等情况,究其原因,实际上均与报关员责任意识、报关企业内部管理有关。在与报关企业的座谈中,报关企业也分别谈及自身采取的内控及规范申报措施,有共性,也各具特色:
1.建立双人作业复核机制
从初核、复核到最终申报,每个环节都有两名报关员共同完成,互相检查,降低差错率。
2.放行报关单再查
个别报关行在货物放行之后通过报关单后续自查,对申报时可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进行再评估检查,及时查缺补漏。
3.制定配套的奖惩措施
对少被记分或未被记分的报关员增发奖金,对被记分多的报关员扣发或不发奖金;个别公司还自行制定报关员职称,分为助理报关员、报关员、报关师、高级报关师四个档次,根据档次制定不同奖励标准。
4.加强归类补充申报
对于商品税号难以确定的商品,采取主动填报补充申报单的方式,以便现场关员掌握更全面的商品信息,从而准确认定商品税号。
5.加强报关员与工厂技术人员的交流
通过技术人员的专业解说,使报关员对于所申报的商品有更具体的了解,从而提高归类申报的准确性。
6.部分报关企业建立了报关数据资料库
收录企业历年申报的所有报关单电子数据,为日常及日后申报工作提供参考支持,做到有据可查。
同时,调研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报关员多人多次被记分超限
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合肥现场注册的某报关企业在合肥出口加工区办理报关事项,不断出现多个报关员由于记分达到30分而被H2010系统自动终止申报行为的情形,按规定这些报关员需重新参加考核,通过后方可行使报关行为。2013年该企业有13人参加12批次考核,计36人次,这种情形为合肥海关开关以来少见。为此,稽查处约谈该报关企业负责人,得到的解释:一是被记分的报关员都是新人,未参加过正规培训,缺乏经验,乃至出现记分次数比较多;二是企业报关时间有所调整,较过去自留规范申报时间缩短,复核把关不严。对此,稽查处要求企业加强自我培训,尽可能减少差错,规范审核申报数据。
不过,该企业2013年在合肥关区是申报报关单量最多的报关行,单量超过第二和第三名总和。相比较其它报关企业,尽管该企业报关员被记分多次超限以致多次考核,但企业报关差错率还是比较低的,仅1%,在39家注册报关企业报关差错率由高到低仅排到第28位;报关差错率较高的报关企业为池州瑞祥报关有限公司5.48%、芜湖东方报关服务有限公司4.34%、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4.05%。
2.预录入人员力量不够
这是调研中报关企业所反映的外部因素。由于预录入人员少,报关企业排队等候预录入数据传送过来,又因时效性要求,有时数据来不及仔细审核便发送到海关,其申报质量显然有问题。但无论如何,最终申报数据应该由报关公司审核把关。
3.商品归类知识和经验欠缺
商品归类不仅在海关是比较专业的知识,对报关公司来说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难以操作的课题。为了准确归类,报关公司一般做法是,先由进出口收发货人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归类,报关公司如果认可归类即申报海关,如果不认可再与进出口收发货人交涉,有了结果即向海关申报,交涉没有结果,只得向海关申请预归类或者求教。即便是这样,往往还是发生实际到货与所报品名不符,品质、数量有差距,因而会出现很多后续问题,如查获、移交、罚款、记分甚至企业分类管理降类等等,当然对于故意瞒报行为则另当别论。归类成为报关企业以及进出口收发货人比较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在口岸海关繁忙的情况下,内地企业一旦因归类差错导致被查获,往往会被移交缉私部门处理,企业难有解释的余地和时间。
中国报关协会于2013年8月5日根据《进出口货物预归类服务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和预归类服务资质考核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确定27家报关企业为预归类服务单位,可对外开展预归类服务。目前,这27家报关企业没有合肥关区的报关企业,但调研组强调报关企业与进出口收发货人可以充分运用区域通关的便利尽可能在主管地海关通关,假如一旦出现商品归类问题,企业一般情况下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海关说明和解释。
4.对记分及返分规则不了解
很多报关企业只知道报关员出现申报差错会被记分,一旦出现不是报关企业或者报关员责任问题而导致的记分,却不知道可以向海关申请返分的。报关员被记分的同时也计入报关企业的报关差错率,那么报关差错率达到一定标准如超过10%,报关企业就会面临降到C类管理的情形,对于那些单量较少的报关企业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过去的一年就发生这两种情形,一家报关企业因及时办理返分从而避免降类处理,一家报关企业却不知返分从而被降类。
5.收费不统一、服务不相称
时有进出口收发货人反映,报关企业多的地方,其服务态度较好,通关时效较快,收费较合理,进出口收发货人有选择余地;而报关企业少的地方,由于缺少竞争机制,其服务态度较差,通关时效较慢,收费不合理,进出口收发货人抱怨对报关企业没有选择余地。通过调研也发现关区报关企业收费存在不一的情况,沿江报关企业收费相对比较合理,尤其是芜湖、铜陵地区报关企业,个别报关公司甚至配合海关业务增量做出一段时期免费办理区域通关报关业务。但目前只有一家报关企业能够提供经物价部门核准过的收费清单,而且也过了年审时间。限于篇幅,对报关企业的具体收费情况在此不再赘述。
调研组就之前了解的问题以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报关企业开展交流沟通,尽可能找到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就报关企业内控有特色的部分选择性地作了通报交流。
第三部分 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报关企业的指导
商事制度改革后,海关面临新形势新课题。报关员资格核准取消,报关员纳入报关协会行业规范,从海关角度来看,其焦点是报关企业如何保证自身的申报质量不降低;报关企业取消了进入门槛,对海关管理来说,其焦点是报关企业是否会大量增加,以致影响报关企业的含金量或实力,更有可能影响申报质量。因此,报关差错率仍是衡量报关企业分类一项重要指标,可通过扩大记分范围,实行自动记分,减少人工干预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报关企业的管理。海关总署引入“由企及人”理念,就是通过管好报关企业从而达到管好报关员规范申报的目的。此外,海关加强与报关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让报关企业与海关真正建立一种健康的紧密业务关系,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各取所需,从而更好地服务我省对外开放型经济。
(一)充分发挥企管职能指导作用。通过调研发现关区报关企业运营情况整体呈现健康向上的发展格局,所存在的问题也基本上与历史遗留、改革滞后、政策不解、沟通不畅、执法环境欠佳有关。合肥海关稽查处负有监督、指导的职能职责,必须大力引导报关企业加强申报质量、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收取费用,大力指导有实力、高信用的报关企业到有关现场设置分支机构、增加报关窗口,从而进一步加强职能指导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培训。政策宣传是此次调研的主线,及时将商事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通报报关企业,组织报关企业学习《海关总署关于加强对报关企业和报关员假借海关名义收取“好处费”行为治理的通知》(署稽发〔2012〕300号),提醒报关企业、报关员克服不良行为,努力净化申报环境。今年起企管部门将把培训工作和企业约谈纳入正常工作范围,以培育更多的高信用企业,并为这些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
(三)为高信用报关企业提供个性化辅导。审单处将综合分析关区报关企业的申报质量情况,除利用报关协会培训机会进行全方位辅导外,同时抽出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为高信用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其提高申报质量,提升通关速度。
(执笔:程向东,有关材料提供:谢天乐)
|